pdf
宏观经济研究报告:信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?-20191106 - 广发证券
报告摘要: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一度引发各界关注,同时比特币、Libra等数字货币亦驱动人们重拾对货币本质的探讨。近年来各国出现普遍性的低利率,甚至零利率。与之对应,传统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引起广泛争议。同时比特币、Libra等数字货币似乎对传统信用货币发起挑战,且不论私人数字货币能否取代目前信用货币,面对新出现的货币形态,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货币的本质。信用货币及货币本质探讨由来已久,本文目的不在于提炼并展示新的逻辑,而是避开传统学术分析范式,挑选一个相对更加实务的角度去表达我们对信用货币的理解。值得注意的是,严格逻辑上讲信用货币可区分为私人信用货币和主权信用货币。目前主权信用货币已成为各国主流,为简化描述,不加特别说明情况下本文提到的信用货币特指主权信用货币。传统货币职能观对信用货币的解释力有限。但凡提出“货币是什么”这一问题,直觉反应就是诉诸理论和统计两个层面进行回应。理论层面,传统货币职能观将货币等价于满足人类交易、储藏等持币动机的工具;统计层面,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国家均采用IMF货币指标编制框架,将特定金融资产纳入货币统计,即统计上货币就是具有特定属性的金融类资产。货币职能观无法解释现代信用货币较其他时期货币的差异。不论是传统的实物货币论,还是近来渐成主流的名目货币论均注意到并肯定货币的交易、支付、计价、储藏四大属性。差别在于名目货币论认为货币可以是符号,不一定非要有实际的实物形态,而“一般等价物”的货币实务形态是实物货币论所看重的。货币职能观过于强调对货币一般性规律的把握,与其说它定义了货币,还不如说它提炼出不同形态货币最具一般性的特征。正是对这种普遍共性的精准把握,货币职能观点几乎能够回答所有时期货币是什么,且答案归于一点,即满足人们四大持币动机的交易工具。然而货币职能观无法解释不同时期货币的差异及原因,也就不能解释信用货币区别于其他时期货币的特殊之处,而这却刚好是我们想要追索得到的答案。IMF基于货币指标匡算原则得到的货币,与微观经验有所出入。目前主流国家均有货币统计,各国统计细节虽有差异,但核心框架均延续IMF的货币统计规则。IMF指标编制以“三因素”为出发点,即在当前金融运行体系中选定货币发行部门发布、被非货币发行部门持有的特定类型金融资产,将其匡入货币统计范畴。其中所谓“特定类型”,主要是指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。在此框架下IMF筛选得到的货币,和微观实践生活中的货币经验有所出入。例如商业票据、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非股票短期票据,在IMF的广义货币统计范畴之内,然而微观经验上极少将此类商业票据及短期票据作为支付凭证。IMF货币指标编制原则内核上延续了传统的货币职能观。IMF编制货币指标所用的“三因素”框架,第一因素即为货币发行部门判断,目前IMF认为货币发行部门主要是中央政府及存款类金融机构;第二因素即为非货币发行部门,主要是除货币发行部门之外的国内部门;第三因素即对特定类型金融资产“特定”属性的判断。IMF认为一项金融资产之所以能够判定为货币,因为其能够满足了交易、价值储藏等四大需求,故而其认为应该根据流动性和价值稳定两个维度挑选金融资产。可见IMF货币编制的出发点依然是侧重货币四大职能,由此得到的货币指标基本等价于高流动性金融资产。
共 19 页 2020-03-15
举报
预览图
还剩19页未读,继续阅读
相关推荐
下载所需金币:1